十二 母性中心情结
1934年,弗洛姆发表《母权制理论及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》一文。他之所以被母权理论所吸引,并非出于历史的趣味,比如母权社会是否真的存在过?对他来说觉得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母权社会的文化,那样不仅仅告诉我们,存在一个跟我们所见到的社会所不同的精神构造,也对我们社会里的人所产生的精神构造投以一束阳光。比如即使母权社会没有,但是以母性为中心的社会则一定存在。从那样的社会里产生的精神构造可以被称之为“母性中心的情意结”。这些就是巴哈奥芬、普利福尔特他们所说的情况。也就是无条件(不要求回报)的母**,那是一种乐天的信赖感、没有性的拘束于是也没有罪恶感,良心(超我)的力量很弱,而获得快乐、幸福的力量很强;对需要帮助弱者的人来说,必须倾注母性的共鸣与爱情的理想就得到了强化与发展。弗洛姆认为,这就是在中世纪、乃至迄今为止在南欧的天主教等国家里所能看得到的、天主教教会中圣母玛利亚像——“母性中心情意结”的象征。